Taiwan China and Hong Kong ' Movies
18/12/03
 
片名:黃土地 Yellow Earth
觀看日期:2003/12/18

推薦指數:★★★★

出品: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

編劇:張子良
導演:陳凱歌
攝影:張藝謀
美術:何群
作曲:趙季平
演員:薛 白(飾 翠巧)、王學忻(飾 顧青)、譚 托(飾 巧爹)、劉 強(飾 憨憨)

獲獎:
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同年獲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美國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和柯達最佳攝影獎。

more...黃土地

-----------------------------------------------------------------------------------------

延伸閱讀:黃土地/ 焦雄屏(編) (1990)。《電影.中國名作選:2》。台北:萬象。

(1)為使對影片的研究更加深入,了解創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是十分必要的 。

(2)陜北全縣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為五、六十萬,僅僅相當於拍攝一部影片的費用。

(3)農民是沒吃沒喝寫快樂,而我們一些文化人,卻是吃飽了喝足了寫痛苦。這種鮮明的對照,不能不使我們琢磨琢磨。(p.150)


 
好讀:黃仁、梁良(2002)。〈好萊塢的華裔導演群像〉《李安與華裔影人精英》,頁153-175。台北:亞太。
王穎(Wayne Wang)

1949年出生香港。 加州工藝學院電影碩士。


吳宇森(John Woo)

1992年攜妻兒
赴美,第一部片《終極標靶》(1992)。


徐克(Tsui Hark)

林嶺東(Ringo Lam)

陳可辛(Peter Chan)

陳凱歌(Kaige Chen)

胡安(Ann Hu)

于仁泰(Ronny Yu)

黃志強(Kirk Wong)

唐季禮(Stanley Tong)

17/12/03
 
整理:中國電影研究重要學者楊遠嬰、李少白
整理日期:2003/12/17

李少白(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西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縣人。1951年開始發表影評,1957年調入中國電影家協會。1958年開始與程季華、邢祖文合作編著《中國電影發展史》。1973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組建電影研究所和研究生部電影系。迄今已培養電影碩士生和博士生20余名;其教材及著作已結集為《電影歷史及理論》一書,於1991年出版。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

------------------------------------------------------------------------------------------------------
楊遠嬰 (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教授、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
中國世界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港臺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簡歷:
1982 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世界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碩士。
1982 年秋至 1984 年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1984 年春至 2002 年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工作。
1987 至 1988 年,在俄國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學習。
2000 年,在英國倫敦大學 Goldsmith 學院傳播學系訪學。
2002 年春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電影史
電影作者論
電影理論

開設課程:
電影導演研究
女性主義與女性電影研究
主持《當代學術前沿講座》

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
1 《當代中國電影》(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2 《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3 《她們的聲音》(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6 年出版。
4 《華語電影十導演》(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5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6 《新中國電影 50 年》(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7 《 WTO 與中國電影》(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好讀:文化研究與電影:歷史與文選(文化研究學報第二期-書評)
閱讀日期:2003/12/17

文章摘錄: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book_2.htm

文章作者:唐維敏 (2001/4/15)

針對2000年一年中國大陸出(再)版的電影文獻,筆者分別先從電影史觀(歷史)、理論進程(文選)與導演創作(藝評)等三方面,挑出《中國電影發展史》、《當代電影理論文選》、《華語電影十導演》等三本作品。

1.程季華、邢祖文、李少白等著,《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0, 1983, 2000。
2.胡克、張衛、胡智鋒編,《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楊遠嬰主編,《華語電影十導演:當代世界電影導演》。北京: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
下為文章部分摘要彙整,全文請見"文化研究學報第二期-書評


1.台灣-杜雲之的《中華民國電影史》

2.中國大陸-程季華、邢祖文、李少白等著《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第二卷),扮演里程碑讀物的角色。僅管近年來在歷史專書方面,也有鍾大豐的《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陸曉鳴的《中國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和舒曉鳴的《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5)的出版,中國電影發展史仍有一定重要的地位。該書於一九六一年首版,一九八一年曾再版,到了在二OOO年再刷出版

3.美國資深電影學者陳力(Jay Leyda)曾在《電影》(Dianying: Electric Shadows: 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MIT 1972)一書開頭裏,詳細描述程季華與電影資料整理的情況。而後,程季華曾在八O年代三次赴美講授中國電影史課程,目前重要的中國電影學者(如白杰明張英進焦雄屏)都曾經是他的學生。對於中國電影在英語世界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4.《當代電影理論文選》於2000年10月由北京廣播學院出版。該書屬於「當代電影論叢」(出版八卷,各卷書名為「中國電影美學:1999」、「90年代的『第五代』」、「當代電影理論文選」、「當代電影美學文選」、「新中國電影50年」、「香港電影80年」、「當代歐美名片評析」),是由中國電影藝術研」中心(即電影資料館)與北京廣播學院聯合編輯,主編為劉懷舜、劉書亮和張建勇。


5.《文選》主編為北影教授胡克張衛胡智鋒,主要以《當代電影》九十年代發表的論文為範圍,全書共蒐錄三十二篇文章,共計四十二萬字左右。


6.「華語電影」一詞的使用,從鄭樹森主編《華語電影與文化批評》(1996)、李天鐸主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1996)、葉月瑜、卓伯棠、吳昊主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1999)到楊遠嬰主編《華語電影十導演》(2000),彷彿已經從台灣學者的單音呈現,引發香港、大陸學者的共鳴,成為一個有效的命名方式。

7.英語世界的Chinese Cinema,在翻譯過程中,或許已經由「華語」電影取代「中國」電影的說法,這個現象確實值得多加注意。


8.北京西單圖書大廈、上海福州路、上海書城等新華系統、上海圖書館書店之外、中國電影出版社、電影藝術中心(相等於電影資料館)、北大附近的風入松、國林風是比較具有人文氛圍的書店、海淀書城則可以買到想要的電影VCD(正、盜版均有)、網路購書(譬如,早期香港的博學堂,現在台灣的中國現代書店、明目書店)等。





 
訊息:電影法修正案三讀 企業投資國片可抵所得稅
為搶救國片,立法院昨天(12/16)通過修正電影法,增訂營利事業在本法修正施行起5年內,投資電影片製片業,得投資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以帶動國片投資。

修正案同時明定,在我國電影事業因外國電影進口受到嚴重損害時,主管機關應採取協助電影事業建置金融輔導制度

在好萊塢商業電影強大衝擊下,業者投資國片意願低落,國片市場每下愈況,依據新聞局統計資料,去年(2002)國片放映的比例僅佔所有電影的6.73%,票房更只有2.21%,為了獎勵投資製作國產電影片,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修正電影法。

修正條文規定,營利事業在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5年內,投資達一定規模的電影片製作業的創立或擴充,原始認股或應募屬於該電影片製作業發行的記名股票,持有期間達3年以上者,得以取得該股票價款的20%限度內,自當年度起5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此外,為了維護本國的電影文化事業,修正條文也明文規定,當外國電影進口,導致我國電影事業受到嚴重損害時,中央主管機關應採取補救措施,包括設置電影事業輔導金;成立國片院線,予以輔導或設定國片映演比率;研訂發展電影工業的相關措施;協助電影事業建置金融輔導制度等。

【2003/12/17 聯合報】

 
好讀:廖金鳳 (1995年7/8月)。〈制度化與個人化的電影解讀(二)電影學術對話的進行〉,《電影欣賞》(76期),頁103-107。
閱讀日期:2003/12/17

 1.影評是什麼?-----------電影文本解讀
*2.影評如何寫成的?---------解讀的策略
 3.影評是用什麼觀點寫的?------概念的運用
*4.影評為何以這些觀點寫?------電影相關制度觀察
 5.影評的這些觀點是如何形成?----電影相關制度互動
 6.這些觀點又是在何時形成?-----電影文化歷史發展
 7.因此,影評應該如何寫?------電影文本解讀方向

------------------------------------------------------------------------------------------------------

1.台灣學術制度與影評制度的互動.
 
-->涂爾幹"功能"(functional)觀點 (不同媒體版面,對文字會有不同市場需求)
-->馬克思學派"衝突"(conflict) 觀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為主)

2.電影的感覺與認知

  作者提出"直覺-知覺-概念"三個層次,提出發掘電影的美感經驗出發,非以影評偏重概念的依據忽略了直覺為出發

3.電影研究的方向

鮑威爾《電影意義的追尋》滲入討論,
 20.30年代的形式主義,40.50年代的寫實主義,60年代的前衛電影,70年代結構主義學賣電影解讀出現,強調偏重電影發展傳統

 PS:學術研究的規範是,你在接受並運用他人的概念用詞時,你也已經接受了他的研究前提、方法和架構,以至於結論.


16/12/03
 
新知:電影體制改革年 八件事影響中國電影命運
摘要來源:2003年12月12日,南方日報

  2003電影體制改革年”。

  一.電影分級制:

  改革之手觸及“禁區”

  6月,廣電總局就王興東的提案作出了書面答覆,表示將儘快製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電影分級制度和審查的具體操作辦法。但內容已大打折扣:“根據國情,中國電影分級制將只分為兩級,以16歲為一個界限,對未成年人實施足夠的保護。因此,內地不會出現‘三級片’。”

  二.華影公司橫空出世:

  進口片發行打破壟斷

  6月19日,中國第二家享有經營進口片發行業務的電影發行企業——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在北京掛牌成立,一舉打破中影公司對進口影片發行權近50年的壟斷,被業界視為“中國電影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由19家實力較強的製片、發行及院線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的華夏公司,擁有與中影公司完全對等的經營範圍和許可權。兩公司根據各自發行優秀國產片及進口片的成績競爭發行進口片的份額。

  三.民企獲國產片發行資格:

  內地電影業全面市場化

  6月中旬,國家電影局向包括廣東大和影業等7家民營企業首批頒發了《電影片發行經營許可證》,它們因此獲得了國產電影的國內發行資格。此舉打破了長期以來由國有企業控制的國產電影發行格局


  四.《更緊密經貿安排》簽署:

  香港電影獲得“國民待遇”

  7月1日前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正式簽署,一舉打開了香港電影通往內地市場的大門,讓香港電影獲得與國產片幾乎同等的“國民待遇”:香港公司拍攝的華語影片經內地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可不受配額限制,作為進口影片在內地發行;香港與內地合拍的影片可視為國產影片在內地發行,合拍電影的導演、編劇等製作人員取消身份限制


  五.國產片遭遇“黑七月”:

  市場警鐘再度長鳴

  今年暑期由於眾多進口大片的刺激以及各大發行放映單位成功的市場運作,內地電影票房有了大幅度回升。廣東華影南方院線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長15%,多部影片票房超百萬元。但整個暑假檔期幾乎完全被進口片所佔領,國產片票房全面潰敗——華影南方院線暑期上映的16部影片中,美國片佔5部,港產片有8部,國產片僅3部在票房佔有率上,美國大片與港產片的總票房超過1000萬元,而國產片總票房僅18萬元,佔暑期總票房2%以下

  電影發行業專家表示,雖然國產片在與進口大片競爭中長期處於不利地位,但今年暑期的票房佔有率更創下新低,市場幾乎完全被進口大片和港產片佔領,這給國產電影敲響了警鐘:國產電影如果再不努力面向市場,提升票房競爭力,尋求有效的發展道路,隨著進口大片配額的逐年增加,國產電影將可能遭遇全軍覆沒的危險。

  六.屬地審查制出臺:

  放下“達摩克裏斯之劍”

  9月初,國家廣電總局透露,將在北京、上海、廣東等7省、市試點實施新的電影屬地審查制度。7省、市轄內出品的影片將由當地廣電局進行審查。這一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實際上是中國電影改革邁出的最關鍵、最具實質意義的一步。


  七.《駭客帝國3》捷足先登:

  引進片首次與北美同步首映

  11月5日晚,年內全球最熱門好萊塢大片《駭客帝國3》在廣州及國內多個城市進行全球第一時間公映。外國大片在中國“零時差”上映,這在我國引進海外影片發行史上尚屬首次。過去,美國大片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檔期往往要比北美本土晚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大大削弱了票房競爭力,而且讓盜版有了可乘之機。此次《駭客帝國3》在中國內地全球第一時間上映,票房競爭力大增。


  八.製片主體完全放開:

  民營企業可辦電影製片廠

  11月上旬,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鼓勵境內國有、非國有單位(不含外資)與現存國有電影製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製片公司或單獨成立製片公司。《規定》從12月1日起施行。

  此《規定》的出臺意味著國內電影製片領域的政策壁壘被徹底打破,給國內各種形式的資本帶來一個新的商機。而原有的各大國有電影製片廠最後的特權也被徹底取消,它們將以同等身份面臨民營及其他資本所有制的製片企業的競爭。



 
片名:無間道III終極無間 Infernal Affairs III
觀看日期:2003/12/14

推薦指數:★★★


導  演: 劉偉強、麥兆輝
演  員: 梁朝偉、劉德華、黎 明、陳道明、陳慧琳、黃秋生、曾志偉 、鄭秀文、劉嘉玲、 陳冠希、余文樂 、林家棟
監  製: 劉偉強、高鳳俊
編  劇: 麥兆輝、莊文強
發行廠商: 群體影業
電影分級: 保
電影類型: 警匪鬥智
台灣上映: 2003/12/12

PS:台北十七間戲院在「無間道Ⅲ」上映兩天半就吸引了五萬人次觀眾,估計全台已突破兩千萬元大關。在香港「無」片同樣創造佳績,成為2003年中西片開畫冠軍,一百間戲院連映,單日580場次,突破一千兩百萬港幣。


14/12/03
 
轉錄:今年金馬獎特色?
■ 朱錦華
(1)金馬獎本來是政府辦的(首屆1962年。1964、1974兩年曾停辦)。當初成立的宗旨,是為了「促進國片製作事業,獎勵優良國片」。為了紀念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金門、馬祖在戰火中屹立不搖,故取名為「金馬獎」。

(2)金馬獎三年前交給民間主辦。新聞局編列預算,只負責監督,不過問執行細節。但這種改變仍未能減低它的政治意味。例如去年就爆發了執委會為怕政治爭議,婉拒陳總統出席致詞,導致新聞局長葉國興揚言取消補助的事件。

(3)近年金馬獎的星空,非常政治。今年尤烈。由於兩岸情勢緊繃,大陸強行打壓,海外影人紛紛走避。本屆報名影片近乎破紀錄的少。劇情片只有28部(台灣佔8部),史上第二低,僅次於首屆。例如原本已報名的田壯壯作品「小城之春」,臨時抽腿即是一例。不用懷疑,這當然跟政治有關。

(4)影片不賣座,影人不捧場,水準不穩定,爭議不曾斷,沒有願景。

(5)金馬獎成立目的,是要輔助國片(不是給輔導金

(6)本土影人也不見得支持金馬獎。或因失望,或因嫌隙,許多人表明「拒絕再玩」。例如易智言的「藍色大門」,就因為製作者受過金馬獎的氣,今年以「義無再辱」為由,拒絕報名。該來的不肯來,或不能來,水準自然不能穩定或齊一。加上國片產業問題嚴重,已非單一個金馬獎的鼓勵所能挽救(李康生說,今年如果沒有「不見」和「不散」參加,金馬獎會變成香港電影金像獎,這絕非危言聳聽)。

(7)首先該決定的是,金馬獎還要不要辦?決定要辦的話,又該何去何從?保持現狀,還是改制?

【2003/12/01 民生報】

 
統計:2003金馬報名影片
這就是金馬獎,所謂"台灣媒體"告訴"觀眾","揚明國際"or"代表華文"的電影盛事!!!先不看評審的問題或參賽影片類型或內容的問題,仔細看看統計數據,自己解讀分析一下,你就知道金馬獎的地位有多麼"XX"??

2002報名金馬劇情長片台灣共有16部,香港共有27部,新加坡2部,總計共45部。
2003報名金馬劇情長片台灣共有8部 ,香港共有18部,新加坡2部,中國2部,法國1部,總計共31部(比去年少14部)。


ps:本統計不包括原本已報名後抽腿的影片(如:田壯壯作品「小城之春」,臨時抽腿即是一例。)


報名影片(劇情片):31部 (100%)

香港影片: 18部 (58%)
台灣影片: 8部 (25%)
中國影片: 2部 (6.4%)
新加坡影片:2部 (6.4%)
法國影片 1部 (3.2%)
--------------------------------------------------------------------------------

報名影片(非劇情片):12部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7部(58.33%)
個人名義:3部 (25%)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1部(8.33%)
台灣傳播公司:1部 (8.33%)

--------------------------------------------------------------------------------

報名紀錄片:6部

台灣:5部
香港:1部
--------------------------------------------------------------------------------


報名動畫片:4部

台灣:4部



 
紀錄:2003金馬報名影片
報名影片(劇情片)

--------------------------------------------------------------------------------
影片名稱    出品公司                        備註
無間道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香港
我和爸爸    北大華億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 北京溢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
妖夜迴廊    純光影藝術機構有限公司                  香港
大丈夫     無休映像有限公司/美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
黑白森林    思維娛樂有限公司                     香港
六樓后座    星皓娛樂有限公司                     香港
金雞      Applause Pictures Ltd./Panorama Entertainment   香港
飛躍情海    果昱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台灣
不見      汯古霖電影有限公司                   台灣
不散      汯古霖電影有限公司                   台灣
極地皇陵    名威影業有限公司                     香港
跑吧!孩子   星霖電影公司                      新加坡
人民公廁    Nicetop Independent Ltd.               香港
PTU      美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
愛之國仇恨島  佳偉傳媒有限公司                     新加坡
婚前殺行為   一優映畫有限公司                     香港
千機變     英皇多媒體集團                      香港
台北二一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
黑狗來了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
鳳冠情事    花生映社有限公司                     香港
向左走.向右走 華納兄弟公司                       香港
盲井      盛唐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France 3 Cinema/Sudiocanal/TFI International   法國
小城之春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 北京電影製片廠 / 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中心 中國
我要結婚    中大電影創作室                      香港
野蠻小子    延平影業有限公司                     台灣
搞鬼      延平影業有限公司                     台灣
猴死囝仔    延平影業有限公司                     台灣
心寒      世紀創作工作室                      香港
賤精先生    寰宇娛樂有限公司                     香港
我老婆唔夠秤  寰宇娛樂有限公司                     香港


報名影片(非劇情片)
--------------------------------------------------------------------------------

創作短片
影片名稱    出品公司                        備註
光       黃亞歷                         台灣
小鎮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鄭子豪             台灣
風中的小米田  綠光全傳播有限公司                   台灣
生日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王嬿妮 / 劉靜宜         台灣
藍色咒語    史筱筠                         台灣
晚餐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盧元奇             台灣
今天快樂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楊宛蓉 / 張涵雯         台灣
回家過節    呂學承                         台灣
1:99電影行動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 香港
嗶一聲之後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振業水電材料行 / 蔡素錦 / 許益華 台灣
tell Laur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游智煒             台灣
這樣我們就能永遠在一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 鄭文惠         台灣


--------------------------------------------------------------------------------


紀錄片
影片名稱         出品公司                 備註
歌舞中國         彭文淳電影有限公司            台灣
龍的深處—失落的拼圖   Fortissimo Film Sales (HK)        香港
指月記          黃庭輔                  台灣
霧鹿高八度        玖玖文化國際有限公司           台灣
離鄉背井去打工       光啟社                  台灣
Viva Tonal 跳舞時代    簡偉斯 /郭珍弟             台灣


--------------------------------------------------------------------------------


動畫片
影片名稱   出品公司                   備註
紅標米酒   怡拓設計有限公司               台灣
我的名字是… 黃傑玲                    台灣
小象德德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台灣
多拉杜醫生  邱立偉                    台灣


 
紀錄:2002/2003金馬評審名單
2003第四十屆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 評審委員資料
--------------------------------------------------------------------------------

劇情長片類


王童 (現任王童電影工作室負責人)
李烈 (現為影一製作所負責人)
梁良(梁海強)(影評人)
陳博文 (現為專業剪輯師、崑山科技大學視訊系副教授)
曾江 (香港知名資深電視、電影演員)
駱以軍 (小說創作者)
盧非易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鴻鴻(閻鴻亞)(劇場、電影導演)


非劇情長片類

李香秀 (現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講師及獨立製片工作者)
余為政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所長)
戴立忍 (電影、舞台劇導演、編劇、演員、詩集、短篇作家)


決選評審

珍琵琳 Jayne Pilling (英國動畫導演)
莫妮卡楚特 Monika Treut (德國紀錄片導演)
暉峻創三 Sozo TERUOKA (日本影評人,東京市立大學講師)

--------------------------------------------------------------------------------

2002金馬評審名單

劇情類評審
李焯桃(香港電影節總經理)
沈曉茵(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程秀瑛(演員)
曾偉禎(影評及編劇)
楊渭漢(攝影師)
韓良露(編劇)
謝 衍(導演)

非劇情類評審
孫大偉(廣告創意總監)
幾米(繪本作家)
游惠貞(專欄影評人)

 
訊息:大陸電影政策動向
婁燁說,大陸電影目前很熱絡,政策大幅放寬,12月開始只要有一千字的故事大綱通過,就可以拍電影,「每個電影人都不停在工作,像我和劉燁合作完『紫蝴蝶』後,我和他通電話,他永遠都在拍片現場。」


From:金馬40》婁燁飛走了 李楊飛來了 記者麥若愚/報導 2003/12/06

 
轉錄:金馬四十,反思本土文化與國際化
這篇文章有諸多問題,歷史陳述乃至對金馬的現況瞭解,均有莫大的出入,然而,阿泰還是想將此(總統副手候選人)在報章的轉錄,作為一個紀錄!^^"

宋楚瑜/親民黨主席(台北市)


金馬獎要過四十歲生日,身為曾經參與開創金馬獎新生命的老兵,值此不惑壽誕前夕,除了欣慰祝福,更有許多反思。

尤其,之前台聯立委基於政治正確,主張刪除金馬四十的一千五百萬預算。可能停辦的消息傳出,令李安導演講出:「金馬獎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話,聽在我們這些當年一心將金馬獎辦成國際級知名影展的人耳中,更加傷感。

志在華語世界的奧斯卡

當我在民國六十八年接任新聞局長時,金馬獎已經辦了十幾年。那時我們只有個簡單的信念:英語片有奧斯卡,歐語片去坎城,那華語片呢?我們不願永遠當強勢文化的接收者,我們要讓金馬獎變成華語世界的奧斯卡。

於是我們投入資源,一方面大力輔導國片工業,另方面展開全面的國際化,在宣傳、舉辦規格上,都力圖讓金馬獎追上奧斯卡獎的水準。並且讓政治完全退出文化藝術,僅擔任支援者與催生者的角色,讓文化工業有充份自由的創作空間。

本土產物要求世界標準

在我們的努力下,五年間,金馬獎開始變成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影展,也成為華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

金馬獎完全是本土的產物,四十年來從未移出台灣舉辦。但我們卻運用了國際化的溝通工具,以世界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使台灣有個全世界電影界不可忽視的獎項。不論台語、客語、粵語、北京話,在這裡都有一樣的地位,接受一樣的品評,領受同樣的金馬。

金馬獎既強化了台灣的主體性與曝光度,也體現了華語世界的多元性,更讓全世界體認:華語世界只有台灣,才是真正能夠自由創作的國度;只有台灣,能做到其他華語威權國家做不到的文化開放、言論自由、公平競爭。

但當執政者政治意識掛帥,將分隔兩岸與去中國化,作為所有政策思考的基調,連語文和歷史教科書都不放過的時候,金馬獎開始從國際撤退到台灣一隅,自然逐漸失去了光彩。

李安導演的成就、對金馬獎的情感、及對國片的感嘆,促使我們更深刻反思:政府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台灣的文化產業,是馬基維利式的「文化為政治所用」?還是美國那種開放式的充份支援,讓政治成為文化的支持者?

再深一層思考,在我們的文化思維中,本土化是不是一定要與國際化對立?是不是一定要去中國化,才叫本土化?華語世界的主流文化,是不是會因為我們的去中國化,而跟隨我們唾棄中華文化?還是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劃地自限,使台灣從華語電影的武林盟主,退化為偏安角落的山寨大王?

龍應台女士日前講過: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卻有著大陸心態。我們常把海洋當作屏障,劃分這一岸與那一岸;卻沒有將海洋視為一種機會與挑戰,勇敢去探索贏得海的那一端,不同人種的欽敬。

本土化國際化思維交錯

金馬獎四十年來的成長過程與近日的種種風雨,正是本土化與國際化這兩種思維的交錯過程。

我們該反思的,不是該本土化,還是國際化?而是如何融合兩者。徹底的本土化,就是國際化,因為我們找到其他文化都找不到,而且想要學習的精髓。而充份的國際化,也就是完全的本土化,因為只有抓到足夠的市場、找出清楚的定位,才能展現我們的特色,輸出我們的文化。

證明主體性何必什麼化

我們無意指責任何人,這是思考眼光與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希望,金馬未來的四十年,能夠走得更光彩、更榮耀、更具包容力、也更具世界級聲望。台灣不必靠去什麼化來證明自己的主體性,真正相信台灣的人,會讓各種文化思維進入家門,然後吸收他們、融合他們、同化他們、邀請大家一起創造更燦爛的文明。

金馬的光輝與未來,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眼裡,在我們開放歡迎的態度與笑容裡。不只金馬,台灣自由的環境,也正是讓台灣活在華語世界三十億人的心中,讓我們文化稱雄的最大資產。

祝福金馬,更祝福台灣,放下怨恨,舉起金馬,世界在等著我們。

【2003/12/13 聯合報】


Powered by Blogger